
主要从事动物源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研究,研究寄生虫生化代谢与致病机制并开发相应的药物和疫苗,为养殖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7部。
鸡球虫病研究进展
利用新型的Prime-Boost免疫策略,获得具有应用潜力的疫苗候选分子组合。
建立的柔嫩艾美尔球虫细胞培养模型,可作为高通量抗球虫药物的筛选平台。
基于球虫代谢组学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等技术,探明球虫能量代谢途径,为基于球虫能量获取途径关键酶为靶标研制新型抗球虫药物奠定了基础。
通过X-射线衍射解析鸡球虫代谢途径关键酶结构信息,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化合物数据筛选技术,获得特异性抑制作用的化合物10余个,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鸡球虫致病机制研究
国家注册新兽药证书
研发了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含柔嫩艾美尔球虫早熟减毒株、毒害艾美尔球虫早熟减毒株、堆型艾美尔球虫自然弱毒株、巨型艾美尔球虫自然弱毒株4个种。研制的复方新型抗球虫药物——“五球宁”,至今仍是我国南方地区控制鸡球虫病的主导药物。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明确了广东省隐孢子虫主要流行虫株;筛选获得具有抗贝氏隐孢子虫效果的中药组方。首次证实微小牛蜱、库蠓为:愣Q虻闹饕浇槔コ,主要传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蓝舌病等自然疫源地疾病。